2017年IF設計大獎結果出爐,伊太設計一口氣拿下3個獎項,除了KOR Taipei之外,還有住家及辦公室類型。不被框架,遊走在各式場域之中,張祥鎬做的不只是空間、更是一段段充滿意義的故事。
在任何具有國際高度的商業空間中,具有前瞻思維的經營團隊與出類拔萃的設計團隊絕對是缺一不可,KOR Taipeir今年榮獲德國IF設計大獎、為台爭光,背後經營團隊theLOOP與設計團隊伊太設計成為最好的合作範例。
theLOOP一向是台灣夜生活文化執牛耳的角色,從2001年開始便不斷將最前衛的音樂活動帶進台灣,更在空間經營上加入諸多創新元素,漸漸帶起台灣的夜生活文化。2015年更攜手伊太設計張祥鎬,以OMNI獲得無數設計大獎,讓一向對夜場避諱的政府也將其拉入「世界設計之都」的施政項目之中,成功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
而今年,他又再度以KOR Taipei,與台灣夜文化龍頭團隊theLOOP共同拿下2017德國IF設計大獎。累積3年心血打造的新型態Mega Lounge– KOR Taipei,於2016年11月開幕,是全亞洲第一間伸展式概念的酒吧,以「Dichotomy(二分法)」為基礎概念,透過中央設置的隱藏式隔音牆作為分隔,讓KOR同時蘊含兩種可能性:週間愜意雅緻、週末熱情喧鬧,卻又不失一貫的上城氣質與優雅。
張祥鎬說,KOR的整體意義,就是對酒致敬。從品牌故事出發, KOR本身在字義上意味著小麥、也象徵著醇美的威士忌,隱含著以美酒款待賓客、也讓賓客以酒會友的意義。因此,KOR與生俱來的挑高空間被打造成階梯式的包廂,讓KOR呈現以吧檯為最低點、包廂為高點的設計,一如歌劇院般或競技場式的舞台中心,但這次我們欣賞與景仰的不是舞台上的主角或勇者,我們膜拜的是「酒」、是「吧檯」,在最初的設定上就將主角烘托出來,鋪陳出一段如大亨小傳既華美又風流的經典故事。
KOR以「吧檯」為視覺中心,向酒致敬
有趣的是,張祥鎬過往一向以住宅為主要業務,得獎作品也清一色是住宅類型,首次的大型夜店作品OMNI就拿下國際大獎,而後第二次出手、同樣與theLOOP合作的KOR Taipei再度獲獎,他笑說,從來不覺得自己只能做住宅,也不覺得空間應該被定義,「我不會一開始就將它視為酒吧,或是把它當成一個兩層樓高的空間,而是從本質、從概念去思考。若是被“夜店”這兩個字綑綁,你就會落於炫麗的窠臼,但別忘了,美麗是會看膩的,但概念卻會永存於心。」
這樣別致而匠心獨具的觀點,讓他近年來在國際上獲獎無數,囊括德國IF設計大獎、German Design 設計大獎、Idea-Tops艾特獎、美國interior design雜誌中文版封面人物獎等等,更曾被中國國際建築裝飾及設計藝術博覽會評選為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設計師及最具創新設計人物。
但是,究竟張祥鎬的特別之處為何?在他得獎無數的光輝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或巧思,接著,且讓我們娓娓道來。
以電影入味,操作空間的敘事者
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年輕時曾夢想成為哲學家,但他後來卻成了電影人,是因為他喜歡真切看見別人,與周圍的人共同經歷的感覺。他說:「To see the people, to be with them(看見人群,並與之同在)」,於是所有與人有關的故事,一幕幕成了最經典的長鏡頭。
貝拉塔爾曾被譽為史上最後一位詩意的電影大師
而向來將貝拉塔爾視為楷模的建築師張祥鎬,也將此意念延續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將設計視角與電影鏡頭合而為一,將空間與場景劇情視為一體,以此創造了經典的空間設計。包括材質、動線,張祥鎬的作品從來就不只是單純的「美感」,更多的是概念、是故事、是看透人心的設計師之心。
也就是說,建築在別人眼中也許是些冷硬的建材組合:木頭、鋼筋、水泥...,但在張祥鎬眼裡,材料與形狀都是外殼,就像一部電影一樣,室內設計也在說一個故事,當不同人看見同一場景,很有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一條走道、一片牆、一公分的距離,每個設計都是具有意義的符碼。
於是,空間有了情感、有了人性,才顯得美不只是美,更是一段精心佈局的情節。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張祥鎬研究所時的研究題目正是「由電影文本系統觀念的形態轉化分析以探討空間形態組構之研究」,透過大量閱讀當代思潮的書,包括符號學與哲學,讓電影裡的分鏡理論巧妙的轉化到空間設計之中。
他是怎麼做的?他特意選了電影導演中數一數二艱深、形式主義的英國大師Peter Grennaway,將他的每部電影都切成5000張的切片,很可能短短一分鐘的場景就切了100張,藉此分析導演的運鏡,最後理出10個概念,套用進建築設計的實務操作,包括符號的暗示、或是情緒轉換的中繼點。
「我覺得空間跟建築設計其實就是劇本,為什麼?在電影裡頭,觀者是被動、攝影機是主動;而在空間裡頭,人本身也是一個攝影鏡頭,在建築裡,每個人都具有自主性,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時,如何將未知的人群在裡面發生的事都能事先佈局?如果做到的話,那空間設計就等同於說一個故事那樣精巧。」張祥鎬說。
套用回KOR Taipei的空間設計,張祥鎬也運用了一樣的手法,他將整體空間視為一段一段的分鏡,把骨架撐起,去想像賓客走進時的每一個腳步可能產生的劇情,先把這些部分架構好後,才去思考空間設計如何帶出「美的形式」,對他來說,美學是後來的,概念才是關鍵第一步。
他認為,空間的佈局必須是一個敘事的概念,透過不同的分鏡手法,將原先不受拘束的客人行走路徑理出脈絡,只要能在空間切分上事先安排好停駐點,客人就會在此框架中自然而然上演劇情:可能是擦肩而過、可能是四目相接、可能一場相遇,這都是空間設計中關鍵的暗示點,創造出未來在KOR將發生的各種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張祥鎬的作品總是能夠吸引住人,他在乎的是思維模式,他所闡述的並非空間的手法、更不是材料性的堆砌,他說,這些還落在工匠的層面,但「台灣不缺工匠,台灣缺的是具有思維邏輯的操盤者,若能在基礎的時候就將空間佈局的思維模式看得透徹,美學先放在後頭,在所有轉折點跟停頓點都暗示相遇的可能,當這些佈局跟安排都就位後,美學才會徹底地進去。」
打造永遠新鮮的空間場景
當張祥鎬在設計KOR Taipei時,蘊藏了許多靈巧的概念在其中,他認為,人之所以有趣,是因為人的互動無法管控,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但這也是迷人之處。更因為如此,做空間設計時不能只想著「好看」,因為「好看」很容易被看透,只有掌握住人的不可控性,才能為空間製造一層層感官體驗。
要設計一個絕妙的空間,你絕不能只僅僅是做表面,而是一如貝拉塔爾所言:你要看見人群,並與之同在,想像每個人在這裡的心情、他跟誰說話、他做了什麼?用同理的心看待在空間裡發生的故事,才能打造出永遠新鮮的場景。
舉例來說,KOR在迎賓後延伸出一條蜿蜒的黑色長廊,需要走經此處後才能進到KOR內部,這個設計看似浪費了很多營運空間,但卻是精心安排的細節,一如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Corbusier)曾提出的「散步建築」理論:「我們正在處理一趟貨真價值的建築散步,希望能提供變化萬千、出人意表,甚至偶爾夾雜著驚呼的風景。」
透過這條長長的走廊,才能讓消費者從電梯出來後,在緩緩散步的過程中與現實脫離,甚至是與相鄰的夜店OMNI做情緒上的區隔,一邊散步、一邊聽著隱約的音樂從裡邊透出,更增加消費者對KOR的憧憬。而當消費者從黑色的長廊走進KOR內部的瞬間,便會迎向燦金華麗的吧檯,立刻被吸引震撼,這正是柯比意所言「驚呼的風景」。
KOR入口處的長廊隱含深意
張祥鎬更巧妙安排,讓消費者走進KOR內部時,入口是吧檯的側邊,而不是正中央,雖少了一種「登堂入室」的正式感,但反而增添一種融為一體的親密,彷彿在暗示所有走進KOR的人:「快點進來吧,我們大家都已經在裡面等你了!」
KOR的空間並非只是空間之美,而是夾帶著敘事(Narrative)的流動狀態,必須想像消費者走在空間中時會體驗到的感受與情感,甚至還包含行銷概念在其中。
KOR的吧台、包廂都經過設計安排:在吧檯,你可以與吧檯有親密的互動;在階梯上的包廂,你可以享受到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而吧檯陳設的各種美酒,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整個膜拜儀式感中扮演最尊榮的角色,這些安排讓消費者每次都能體驗到不同的滋味與感受,加深空間的層次感。
有別於一般人對夜店與酒吧的刻板印象,似乎只能透過時常翻修來維持新鮮感,也未必想在裝修上費心投資,但張祥鎬說,「建築是百年大計,翻修在所難免,但不能因此屈就於曇花一現的設計,而是要以具有深度的長遠思考來設計KOR,也因為設計背後的理性邏輯,讓每個消費者感受到的絕不只有單純的美觀,而是從心理學、符號學著手,為他們帶來從裡到外的情緒體驗。」
用設計,讓台灣更有高度
張祥鎬從國中時就一心嚮往建築師這份職業,當然也受到義大利建築師Carlo Scarpa的帥氣形象影響,覺得建築師既帥氣又優雅,加上他從小物理、結構力學就非常出色,於是從此一路都往建築學系發展,後來更至美國聖地牙哥的NewSchool of Architecture & Design學院深造,一步步實踐自己的理想。
「小時候是覺得建築師很帥,現在則覺得建築是一門長遠且偉大的志業,過程中非常辛苦,在千萬道細節裡難免有諸多狀況要處理,但成果是甜美的、是可以改變一座城市的樣貌的,所以就算辛苦也很值得,」張祥鎬說。
的確,從這兩年來theLOOP與伊太設計的合作來看,過去夜店與酒吧等夜間文化場域,在台灣往往只能在地發聲,少能與國際接軌。但theLOOP與張祥鎬的共同設計案是一個絕佳的楷模,象徵了設計的力量能將價值遠播至海外,不僅僅是一場域的完成,更是行銷上的關鍵突破。
在KOR及OMNI得獎之前,從未有酒吧或夜店的經營者想到將自己的商業空間與設計獎項做連結,「當行銷可以從美女、美酒等議題上跳脫,反而更多了力道,不僅是商業空間得到設計大獎,更能引起社會關注,轉換刻板形象,」張祥鎬說,「theLOOP接連得獎,是很難超越的雙獎榮譽,這也代表著台灣不是只有膚淺的文化,而是開始走向深度,甚至提升城市的關注,台灣就會有愈來愈多人投入,一起讓城市的美感再提升。」